船舶十年擴張周期開啟!涂料行業站上新風口,這些賽道或將爆發
2025年全球造船業的“黃金周期”信號愈發清晰——從2021年開啟的上行通道已運行四年有余,行業共識指向:這波由需求復蘇、供給重構、技術躍遷共同驅動的“十年擴張周期”,大概率將延續至2030年前后。作為船舶制造的“隱形鎧甲”,船舶涂料行業正站在新一輪增長的起跑線上。當全球船隊進入“換新季”、環保法規擰緊“高壓閥”、中國船企領跑全球市場時,涂料企業的機會究竟藏在哪里?

1 需求端:船隊“煥新潮”+航運復蘇,
涂料需求迎“量價齊升”
船舶涂料的需求,與全球船隊的“年齡結構”和航運市場的景氣度直接掛鉤。當前,全球船隊正面臨一場史無前例的“老齡化危機”——據克拉克森數據,目前全球15年以上船齡的船舶占比已超35%,部分細分船型(如油輪、散貨船)甚至超過40%。按照國際海事組織(IMO)的強制報廢規則及船東的成本考量,未來5-8年,這些“超期服役”的老船將集中進入替換周期,全球新船訂單量有望維持高位。
更關鍵的是,航運市場的回暖為這一進程按下“加速鍵”。后疫情時代,全球供應鏈重構推動海運量回升,2024年上半年BDI指數(波羅的海干散貨指數)均值同比上漲28%,集裝箱船、LNG運輸船等細分領域的運價持續堅挺。船東盈利改善后,不僅加速淘汰舊船,更傾向于提前下單鎖定船臺,為船舶涂料需求注入“確定性”。
但需求增長的同時,“質”的要求也在躍升。IMO的環保新規(如EEXI、CII碳強度指標)迫使船東放棄“縫縫補補又三年”的舊模式——老舊船舶若想繼續運營,要么加裝節能裝置(如空氣潤滑系統、節能螺旋槳),要么直接更換為符合低碳標準的綠色新船。而無論是舊船改造還是新船建造,船舶涂料都是“必選項”:從船體防污減阻、艙室防腐,到甲板耐磨、特種功能涂層,每一項都對應著高附加值產品的需求。
對涂料企業的啟示:傳統溶劑型涂料的市場份額將持續收縮,低VOC(揮發性有機物)、高固體分、無溶劑型涂料,以及具備自清潔、減阻、耐腐蝕等功能的“智能涂料”將成為新剛需。能否抓住船東對“全生命周期成本”的關注(如低摩擦涂料可降低燃油消耗5%-8%),將決定企業在增量市場中的話語權。
2 供給端:全球船廠“洗牌”,
中國主導下的“涂料國產化”窗口期
全球造船業的格局正在經歷“大洗牌”。上一輪周期(2008-2020年)的低谷中,全球約30%的中小型船廠因訂單枯竭、成本高企退出市場,剩余產能向中、韓、日三國集中。而中國憑借完整的產業鏈(從鋼材供應、電子設備到涂料、電纜)、規模化生產能力和政策支持(如“十四五”高端裝備制造規劃),在2021年后的復蘇周期中迅速搶占市場份額——2024年上半年,中國造船業新接訂單量占全球58%,手持訂單占比達55%,首次實現對韓國的全面超越。
中國船廠的崛起,為本土涂料企業提供了“進口替代”的歷史機遇。過去,高端船舶涂料市場長期被國外品牌壟斷,尤其是LNG船用殷瓦鋼涂料、超大型集裝箱船用防污涂料等“卡脖子”產品,依賴進口且價格高昂。但隨著中國船企對供應鏈安全的要求提升,以及本土涂料企業在技術研發上的突破(如德威、雙瑞、魚童等在低表面處理涂料、水性防腐體系上的創新),國產涂料的滲透率正快速提升。
對涂料企業的啟示:綁定頭部船企(如中船集團、中遠海運重工)的“戰略協同”至關重要。通過參與船企的新船型研發(如智能船舶、極地破冰船),提供“涂料+技術服務”的整體解決方案,才能從單純的“材料供應商”升級為“合作伙伴”。
3 政策+技術雙輪驅動:
綠色與智能,涂料行業的“新賽道”
中國將高端裝備制造列為“國之重器”,船舶工業作為其中的關鍵一環,其升級方向與國家“雙碳”目標深度綁定。政策層面,工信部《“十四五”船舶工業發展規劃》明確提出:“推動船舶涂料向綠色化、功能化、智能化發展,重點突破低VOC涂料、長效防污涂料、自修復涂層等技術。”稅收優惠、研發補貼等政策紅利,正加速引導涂料企業向技術密集型轉型。
技術層面,船舶行業的“電動化”“智能化”趨勢催生了更多新型涂料需求。例如,氫燃料電池船舶需要耐氫脆涂層,智能船舶的傳感器集成區域需要抗電磁干擾涂層,極地船舶則需要耐低溫沖擊、防結冰涂層。這些“小眾但高價值”的細分領域,正是本土企業實現“差異化突圍”的突破口。
對涂料企業的啟示:加大研發投入,與高校、科研機構(如中科院海洋研究所、上海涂料研究所)建立聯合實驗室,聚焦“綠色涂料”“功能涂料”的底層技術創新。同時,關注IMO 2023年生效的《船舶防污系統公約》(AFS公約)修訂版,提前布局無銅防污涂料、生物基防污劑等環保型產品的認證,搶占標準制定話語權。
4 周期向上,更需“技術定力”
船舶行業的十年擴張周期,本質是“需求復蘇+供給重構+技術躍遷”的共振。對于涂料行業而言,這既是“量”的擴張機遇,更是“質”的升級大考。那些既能抓住船隊換新、航運回暖的“β紅利”,又能在綠色涂料、功能涂料領域構建“α能力”的企業,終將成為這一輪周期的最大贏家。
正如一位船舶涂料企業的負責人所言:“過去我們跟著船廠‘喝湯’,現在要和船廠一起‘吃肉’。”當中國船企站在全球造船業的中心舞臺,中國涂料企業也該有這樣的野心——用技術創新為“中國造船”賦能,讓“中國涂料”成為全球船舶的“標準配置”。
(注:文中數據來源于克拉克森、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、各企業公開財報等公開資料。)
來源:涂料在線
